.

註冊會員登入



誰在線上?

現在有 25 訪客 在線上

人在哪裡,家就在哪裡
作者是 鄭庭展牧師   
週一, 12 三月 2018 17:14

記得年多前,從自幼成長的社區搬到另一社區居住,在適應的階段中,滿懷鄉愁之時,寫下這段感言:
「始終,
這裡才有“家”的感覺。
     若你不曾在這裡成長,你不會呼吸到這裡特別的味道。
     若你不曾在這裡為自己的軟弱哭泣、禱告,你不會明白這裡有多大的安全感。
     若你不曾在這裡與同伴一起促膝長談,為彼此夢想打氣,你不會明白這裡最美
     的風景。」
我很喜歡我成長的地方,她有獨特的海水咸香,看日落的景色也是一絕。我的中、小學、母會也在這裡;有我最喜歡的靜思、禱告、跑步路徑;有我與朋友“吹水”聚腳的「分舵」……區內幾乎每一帶地方都能找到我成長的足跡。
可是隨著成長,要到別區工作,能留在這裡的時間越來越少了。不止媽媽投訴把家當酒店,其實內心也感到忙碌的生活,是不由己意地生存著。回到家已晚上七時過後,很久看不到美麗的日落;朋友各有各忙,能不限時地聚在一起的機會也愈見罕有;由自小每晚都與家人一同吃飯,現在最多也只有一星期一次……
在這年代,生活在一社區的情味也愈來愈淡。為了滿足不同想望,我們到不同社區各取所需:吃喝購物便到油尖旺、休閒玩樂便到離島,住宅區也變成旅客停留消費的地方,人們都依賴消費生活,各區的獨特逐漸被一體化了,平日要在香港找到一絲喘息的空間也顯得更困難了……
近日,現在所住的社區,也逃不過地產霸權的影響,屋邨商場被收購放售,區內18萬人口,現只靠一公營街市。有見及此,有區內市民在區內發起共購計劃,街坊集體向本地農夫購買蔬菜,在區內招募不同的地方作分發點,供市區取貨,共同分擔運輸費,也讓市區在蔬菜供應上有更多品種的選擇。
發起人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她自小在這裡長大,眼見商場、街市漸漸變得冷清,她居住的屋邨裡七成人都不再於樓下的街市買菜。如果連買餸也要出去,回來這區的目的便只是為了睡覺。若街坊聚頭的空間凋零,她擔心區內街坊關係也會一併消失。為了解決居民買菜的需要,以及重新凝聚街坊關係,她便萌生共購的想法。
關係是需要空間凝聚,共同分享分擔是重要的經歷,我們需要真正的生活空間。趁著以利益掛帥的霸權還未把我們的生活全然毀掉之前,或許是時間作出改變了。
或許,改變的起點,就是先去除我們內在自私的消費心態,把生活還給別人,也把生活還給自己。
 

 
bottom

核心是 Joomla!. Designed by: site hosting company free domain hosting Valid XHTML and CSS.